蓟北旅思
张籍〔唐代〕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己知道。
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注释蓟:州名,在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
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籍是南方人,出仕前,曾游历晋、冀、鲁、豫等地,这首五律即作于旅迹蓟北时,友人即将南返,他折柳相送,却激起自己对家乡无尽的思念,遂作此诗,抒发思乡的愁怀。
名家点评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三、四真佳句。此张司业集中第一首诗。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晚唐更千首,不及两语,无紧无要,自是沉着(“长因”二句下)。
明代钟惺:其实深。以其流,便不觉(“长因”二句下)。(《唐诗归》)
明代谭元春:“尽”字苦(“折尽”句下)。(《唐诗归》)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若失意多愁,则无亲知可语者,故但折柳自适,久而南枝几尽,非南向之情深乎?此皆描写客中之无聊,令读者宛然在目。
明代邢昉《唐风定》:文昌清癯骨立,元气尽削,过人在旷然尘外,绝去凡尘。
明末清初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人人意中语,自合传诵(“长因”二句下)。
明末清初冯舒:如此出“北”字(按指末句)。(《瀛奎律髓汇评》)
明末清初冯班:落句一点蓟北。(《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实情实景,说出便无限悲凉(“长因”二句下)。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全篇直叙。张吴人,《白丝》吴歌,故次句云云。临别之时,家人必牵衣执手,属令早归,今非意留滞,所以三四云云。七、八再足三句意,五、六笔意已枯,亏一结写景,含不尽之意。有时独语都不自知,极尽失意人懑顿之状。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本领具足方能作澹语,文昌擅长处在此。以下四章(按指《夜到渔家》、《宿临江驿》等)蹊径仿佛。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此即张曲江《通化门送客》意,三、四插一句作转折,亦有笔力。五、六写蓟北景便深,又写情遂浅薄矣。当与曲江作参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五、六平平,中晚通病。
清代纪昀:诗自好,未必遽为第一。(《瀛奎律髓汇评》)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首联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的形象;颔联则由自身的现实,移情于身外的过去;颈联写思乡孤寂只能向自己内心倾诉;末联则说人多南归,唯自己未归。通篇用词含蓄隽永。
首联以“日日”叠字领起,开篇就使人触摸到诗人急切而又失望、惆怅的感情脉搏,渲染出浓厚的感情气氛:因归思似渴,所以“日日”遥望故乡;久欲归而不能,诗人便唱吴声歌曲,以此聊解归思之渴;歌乡声而不能归,诗人反更增惆怅,故有“空歌”之叹。颔联仍是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诗人因睹别人的离愁别绪,不禁忆起自己离家时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此联与首联都写归思但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诗人自身,颔联落笔于身外;首联侧重于现在,颔联侧重于过去。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仕途失意的喟叹,种种感情的重荷,真使诗人无法忍受。“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只能孤寂地向自己倾诉,无限愁怀,只有己晓。
前三联,诗人全用赋笔,铺张叙写,曲尽其妙,但若全篇皆此,则显单调寡味。故诗人在尾联运用“兴”之别一法门,使全诗通体生色,情味隽永。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此联意谓南归行人之多,与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至此,诗人那寂寞悲愁、失意憔悴的形象如在读者目前。
张籍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有才子曰: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 折尽向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