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李白〔唐代〕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注释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名家点评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问余何意栖碧山……”,又“相随遥遥访赤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李太白诗体也。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时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字祖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随心趁口,不经思维,苍词古意,自成天籁。非谪仙人何得此不食烟火语!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此绝句中拗体,三、四只当“心自闲”三字注脚,究竟不曾答其所以。栖山原非本怀,然难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信手拈来,字字入化,无段落可寻,特可会其意,而不可拘其辞也。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纯是化机。白作此诗,如世尊拈花;人读此诗,当如迦叶微笑。不可说,亦不必说。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许顗曰:贺知章呼太白为“谪仙人”,余观此诗信之矣。
清代李调元《雨村诗话》: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余尝持此论,而人多疑之。杜本庾,信矣;李与陶,似绝不相近。不知善读古人书,在观其神与气之间,不在区区形迹也,如“问余何事栖碧山……”,岂非《桃源记》拓本乎?
清代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山”,此篇超妙,为绝句上乘。所谓“羚羊挂角,不著一字”者也。欲知其超,但看太白诗“问余何事栖碧山”一首,世所谓仙才者,与此相比,觉李诗有意作态,不免村气。李选字皆妍丽,此则拉杂,如“神明宰”等字,比之“桃花流水”等字雅俗相远,而俗者反雅,雅者反俗,何耶?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或公元730年(十八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有才子曰: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