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前夜的星光
作者: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日期:2020-04-12 点击数:2637
文明前夜的星光
——青龙泉遗址中的社会变革现象解说
青龙泉,郧县汉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村子的菜地里发现了一些陶片,之后进行了考古发掘,于是出土了更多的陶片和其它物品,考古学家们将这类特征的陶片及其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之为“青龙泉三期文化”或“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这是对那些陶片的高度肯定,因为它代表着远古时期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这里不是要介绍这种文化的特性,而是想透过古老文化中的某些现象,揭示它的社会变革,及其推动社会前进的萤火、星光。
1、青龙泉是一个很有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事史前文化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汉江边上的小山村。原因非常简单,是这里曾经有个古老部落,部落里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那古老的文化吸引研究者的目光。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时,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了这个遗址,由于其文物特征有别于我国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且具有代表性,所以学术界为“青龙泉三期文化”。
青龙泉位于郧县老城下游,汉江经过穿山凿石之后,冲出狭窄河道,突然来到这广阔的空间,显得尤为自由散漫,使河面变得非常宽阔。不过,它那清澈、碧蓝的河水,像一卷长长的、加宽了的蓝色丝绸,飞扬东去,给天空留下千帆竟影,鸥鸟鸣啼的画面。青龙泉这一带开阔宽敞,土地肥沃,青龙泉遗址也非常大,它还包括王家堡和梅子园两个小村子,由于当时发掘主要处于青龙泉村,加之古文化遗址也没有明确的分界,所以将这一片统称为青龙泉遗址。通过考古发掘,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古文化遗物和遗迹,是一处距今五、六千年的古代部落遗址。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当年参加考古发掘的四位先生都成了耄耋老人,有的已经作古,我有幸与其中之一的蒋忠毅老先生工作过,听他讲述了一些有关发现与发掘的情况,使我对这个遗址增加了一些了解。
我与青龙泉遗址正式接触是1998年的事。当时大约是八、九月间,汉江水位下降,遗址大面积暴露出来,大量的文化遗物就暴露在河滩上。由于农民在暴露的遗址上耕种,所以破坏非常严重。当时郧县博物馆馆长王正华打电话给我,要我过去看看,争取做些工作,抢救些资料。接到电话后,下午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到郧县,随之就到了青龙泉。遗址表面到处都是文物,遍地都是,有石斧,石锛,石凿,更多的是陶片,其丰富程度难以形容。我们几个人也很无奈,只是将能采集起来的遗物都采集起来。不到半个小时就捡了好几堆,后来向农民要来编织袋,装了整整三袋子。回到馆里将这些东西整理出了一篇万余字的调查简报,发表于《江汉考古》。
遗址中除了文物外,还看到大量的房基和瓮棺等遗迹,更多的灰坑。从遗址的断面可以看出,这个遗址是一处文化堆积深厚、内涵丰富、时间跨度长,且面积非常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遗址是一个面积大、人口众多,生活时间长的古老部落。
标本采集回来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翻阅资料,研读《青龙泉与大寺》这部发掘报告。青龙泉遗址在汉江流域具有代表性,最早为仰韶文化,但属于该文化的晚期遗存。同时,由于受到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文化在此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特征。从青龙泉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在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次短暂工作之后,又过了几年,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开始,青龙泉遗址被列为重中之重,虽然我没有参加这个遗址的发掘,但在其发掘期间也曾多次去参观学习,也拜读过最新的发掘报告,所以对这个遗址增添了新的理解。
如果将阶级社会比喻成白天的话,那么青龙泉遗址所处的时代应该是黎明前,尽管此时它还处于黑夜之中,但也是黎明前的黑夜。具体地说,它处于原始父系氏族阶段,其前期为母系氏族社会,而后期便是奴隶社会的夏代。用现代语言来说,青龙泉遗址正处于人类社会的转型阶段。既然是转型,那么它应该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用考古材料来说,它所出土的文物就具有前后两种社会形态的文化印迹。作为其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我在很多文章中进行过大致的介绍,现仅就遗址中展现出的,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阶段向阶级社会过渡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化现象进行简要解读,与大家共享。
2、人类社会从出现,经历数百万年的历程,到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基本走出了蒙昧时代,继而向着文明社会迈进,一个崭新的社会即将出现。这个时期无论是文化,还是人类自身都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就人类的体质特征而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完全与我们现代人没有任何区别,不管是形体特征,还是思维、智力及脑容量皆没有区别;从物质文化上,人们走过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艰难历程,新技术不仅使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还利用新技术生产出装饰品来美化自身;非但如此,还出现原始农业、制陶业、制骨业、纺织业等原始手工业,尤其是建筑业,其从基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将分散的人类在“无意中组织”集中起来,而构成一个社会性的团体。因为人类相对集中在一起,这样社会才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如领导阶层、原始宗教、原始武装、城市城邦、物质交换、婚姻形态等方面随之而出现;还有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类精神领域极大活跃,它给社会送来的不仅是更多的艺术品,或是艺术形式,而是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从而加速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以前那种分散、落后的社会形态。此时人类社会虽然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但它就如同光芒四射的星辰,在黑色的空间中预报着人类文明即将到来。
青龙泉遗址正处于这个时期,一些文明的光芒像启明星一样显现在历史的天空,最具代表性的是家庭的出现。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细胞。表面上看家庭与社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家庭不仅是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形态的直接表现。尤其是在其萌芽时期,充分体现出家庭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因为家庭与私有制紧密相联,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依相存。由于有了私有制继而就出现了阶级,由此又产生了阶级社会。家庭是私有制出现最为先决、最为基础的因素,所以我们在青龙泉遗址中先介绍有关家庭的问题。
关于家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入地论证了家庭的问题,不过我觉得他对家庭的概念提前了一个时代,将母系氏族的家庭带入到私有制这个概念之中,这似乎与原始社会的现状有些差异。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家庭中的男人并没有出现,他们还处于自己母亲的氏族中,只是晚上才到女友“家”中过夜,孩子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子女的继承问题也就不存在,整个社会还处于原始的共产制阶段,人们还生活在均贫富的大同世界之中。私有制只有到了一夫一妻制出现之后,子女已明确了父母,男人在社会的地位提高了,这样子女才可能有继承父亲财富的条件。在私有制出现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即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剩余价值,私有制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思考的。
家庭是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形式,它不像其它物质一样能保留下来,所以在考古学中也不可能找到客观的证据。家庭有一种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并会保留至今,那就是房屋。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居住的,房屋不仅是人的栖身之所,同时还包涵着家庭形态。青龙泉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房子,这些房子并不是像母系氏族时期的圆形房子,它们是方形的,房子也不只是一间,而是一座房子分为几间,最少也是两间以上,它们相互彼连,互为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这种房子与母系氏族的房子虽同为房子,但它的作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圆形房子是母系氏族的婚姻产物,即一个母亲有着自己的一间房子,用于与自己的男友晚上幽会。而父系社会的房子并不是供父亲一人使用,而是供一个大家庭共同生活,青龙泉遗址明显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父系氏族由于家庭成员多,即有妻子、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孩子还不止一个,应该是多个孩子,这样一间房子显然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所以房子变成了多间。这个时期的房子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说明生活在房子里的成员有着血缘关系,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更深入地说,父系氏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变化。进入父系氏族,孩子不仅知道自己的母亲,也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作为男人也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后代,这就是父系氏族房屋与母亲氏族房屋之不同的社会原因。
在家庭的出现过程中男人是起着决定意义的人物。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父系氏族,随着男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加大,导致社会以男性为中心。此时的男人再也不到女人那里去过夜,相反是女人要嫁到男人家生活,而且是长期居住下来。这样就出现了丈夫、妻子和孩子一起的家庭式生活,到此严格意义的家庭就出现了。正因为如此,过去单间房子再也不适应一个家庭生活,而是需要更多更大的房子,于是多间式的房屋也就出现了。青龙泉遗址这样的房子很多,它们排列虽然不是很有序,但从中不难看出,此时青龙泉已是一个非常热闹的父系氏族原始部落。
3、在青龙泉遗址中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遗迹——墓葬。墓葬是另一个社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青龙泉遗址的墓葬当然也不例外,它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变革现象。人的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会有墓葬的存在。青龙泉遗址是一个大型的部落居址,当时在此生活的人不会太少,但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并不是特别多,这不应该是这个部落的真实状况,其它墓葬可能是没有找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仅就现有的资料,也足以说明这个特定时期的某些社会问题。
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合葬墓和随葬品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两个问题。因为随葬品的多寡喻示着墓主人的贫富,所以这个特定时期墓葬的随葬品是含有贫富成分的;而合葬墓则是一种血缘关系,含有社会结构组织等因素。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氏族成员一律平等对待。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部落的分工,还是食物的分配,社会成员都是公平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或是叫原始乌托帮。生是如此,死亦然。部落成员死后进入公共墓地,按照人死的先后进入公共墓地埋葬。墓坑的尺寸也基本相当,随葬品多少也基本差不多,如果不是有很特别的情况,大家都基本相同。但历史进入父系氏族,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不仅在随葬品的多少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墓葬的规模上再也不是那样平等。当然在父系氏族早期,这些特征与母系氏族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到了晚期墓葬的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出现了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加重了。由于母系氏族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衣不掩体,食不裹腹,大家都在这种社会生活中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当进入父系氏族之后,男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远大于女人,于是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由于有了剩余产品,也就为那些有权势的人提供贪污、多占的条件,他们或明或暗,或强行或怀柔,将本用于分发给氏族成员的财物,或克扣或藏匿一部分,给予自己的亲人。尤其到了父系氏族晚期,家庭已出现,这为社会分化起着摧化剂的作用。人都是有私心私欲的,当能干的男人为社会、为部落做出较大的贡献,创造较大的财富之时,他本来就希望得到多一些,尤其是在面对剩余产品之时,他不免多拿一些给予自己的家人,这种情况与情与理似乎并不过分。这种情与理似乎都可说通的事件,却出现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即氏族中出现了财富有多有少,氏族成员中有贫有富的现象,它喻示着贫富分化,原始共产制的瓦解,这是一种极为重大的社会变革。还有某些氏族首领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共公财富拿到自己家里,给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享受,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因素直接造成社会成员所占财富不均。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的男人在参与氏族劳动之余,另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财富,这些财富并不为氏族共享,相当于家庭的副产品。
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反映在墓葬中就会出现随葬品多少不一,悬殊巨大的现象。青龙泉遗址的墓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有的墓葬只有几件小陶器,而有的墓葬却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甚至还有一些玉器,其差异极为明显,这显然出现了贫富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青龙泉遗址,而是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天门石家河遗址中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数百件,有的墓葬仅玉器就达数十件,而有的只有寥寥数件,从中可以看出贫富差异。这些表面看来是随葬品,而其中隐含的是社会分配出现了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隐含着私有制已出现和存在,而私有制的出现将为阶级的产生提供土壤。所以墓葬里随葬品的多少(尤其是相差过余悬殊的情况),喻示着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的到来,当然此时还没有到来,还需要一些其它条件。
青龙泉遗址还发现了少量的合葬墓。合葬墓是多人合葬在一起,最少是两人以上。合葬墓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墓葬都是同性合葬,意思是说埋葬在一个墓坑的人,要不全是男性,或全是女性。在母系氏族时期,一男一女合葬是不允许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同一个氏族的的人皆为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是不能婚配的,合葬只能是夫妻才能合葬在一起,所以兄妹或姐弟是不能合葬在一起的。
到了父系氏族,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婚姻形式属于对偶婚阶段,由于夫妻长期处于对偶婚状态,夫妻之间的感情生活更加亲密和强烈,所以这种配偶关系就出现了排他性。婚姻生活中的双方都不容许有其他人的存在,致使婚姻形式长期固定下来,这就是一妻一夫制的前夜。由于夫妻之间是有情感的,婚姻中的当事人从感情出发,并不希望分开或是独处。当其中的某一方死后,另一方也愿意与对方埋葬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异性合葬的现象。当然这种合葬并不是活着的人与死人埋葬在一起,而是将先死一方埋葬于其它地方,等另一方死后再将其迁到一起合葬。这种异性合葬墓一般情况下是夫妻,这种夫妻合葬墓在青龙泉遗址是有所发现的,只是不多,正因为其不多则正好说明,它是一夫一妻制的前夜。
夫妻合葬墓不仅出现在青龙泉遗址,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墓葬发现。有的墓葬还可看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即男人仰身躺在墓葬的中间,而女性侧身于男性的一侧,地位明显要低下一些。还发现过一男一女和一个孩子同葬于一墓之中,这显然是一家相对完整的家庭,这种墓葬虽然不多,但对研究家庭的出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青龙泉遗址出现了一个墓坑埋葬有一男一女的墓葬,这种墓葬应该是夫妻的合葬墓,这说明青龙泉遗址已进入父系氏族晚期,漫长的原始社会即将结束,人类社会已进入文明的前夜,从婚姻形式来说,此时正在跨入一夫一妻制的门槛,一个全新的社会形式即将到来。
青龙泉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普通的部落遗址,所不同的是这个遗址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出现之前的这个特殊时期。时间的特殊性或是一种巧合,而文化的特殊性则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就体现在房屋所隐含的家庭的出现;男女合葬墓隐含着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墓葬的随葬品所隐含的财富不公,继而折射出私有制的出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始遗迹,其实隐含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 2011.10.17
有才子曰:文明前夜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