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原野
1970年代——我的高中学习生活忆旧(19)
作者:上官寒风来了 发布日期:2020-04-12 点击数:1712
  ——黄士达老师和他的爱人刘老师都是上海人。我们到二中读高中时,他们夫妻俩已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了,都被他们教育的“知书达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黄老师任我们那一届高中(二)班的班主任,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到(二)班同学的宿舍去转一转、看一看。那是进入到夏季的一个傍晚,黄士达老师吃过晚饭,洗过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短袖白衬衫,未完全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二)班男生宿舍的门口,门开着一条缝,没有引起黄老师的警觉,他一如往常推开门迈脚走了进去,就在这时,门上放着的一箢箕垃圾灰从头到脚全撒到了黄老师身上,眨眼间,干干净净地黄老师被搞“恶作剧”的(二)班男生弄得满头满脸满身垃圾灰尘。黄老师“愣”了一下,当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时,他一声未吭,转身离开了(二)班男生宿舍。这原本是我们读小学低年级时偶尔玩一下的“恶作剧”,没想到读高中了(二)班的男生还在玩,而且“玩”到了自己班主任的头上。据(二)班的同学说,黄士达老师并未因此大发雷霆、追究谁的责任,只是在班上奉劝同学们以后不要再开这样的玩笑。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前几天,一位与我同在第四农场长大的发小,在微信中发给了我几张他们高中(二)班同学最近聚会活动的照片,他们聚会时邀请了黄士达老师出席。我看到(二)班的男女同学在照片中紧紧地簇拥着年逾古稀、满头华发的黄士达老师,一副“吾师吾爱”的亲昵劲头;黄士达老师则在镜头中看着他的这群当年淘气顽皮、如今大多事业有成的学生自豪、舒心地笑得合不拢嘴。

  ——某日,忽闻与我们一同玩大的发小、在(二)班读书的××同学有“对象”了,说他们一男一女两个人学农劳动时离开了集体,钻到了棉花地的另一边去了。传话的人说,女生也是(二)班的,叫白××,家是第一农场的。于是,我们赶忙找了自己班上的一位第一农场的男生同学,问他:“你认识白××吗?”那同学说:“认识。”我们便请他帮我们指认一下白××。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了,(二)班的老师正在拖堂,我们一行人便守在(二)班教室门口的不远处的一棵树下,等着白××出来。白××,名字很好听,我们猜想这位女生一定长得很白、很活泼、很可爱,因为我们的这位发小各方面的条件也很不错,他父亲当时是我们第四农场的一位场领导,他本人也长得十分帅气。正在我们对发小的“对象”肆意想象的时候,(二)班下课了。(二)班的同学三三两两走出了教室门,我们围着请来指认白××的同学,眼睛看着每一个走出教室门的女生,还一边小声询问:“出来了没有?是不是刚走出来的这一个?”指认的同学一直沉默着、摇头。在(二)班同学已经走出一多半时,有几个女生一同走出教室门来,说说笑笑往教室右边的一条回家路走去。指认的同学这时才小声地说:“第三个,穿红色衣裳的那个就是白××。”我们仔细一看,白××活泼倒是很活泼,只是与原来想象的长得白一点也不搭界,在女生中,白××应该属于长得很黑的。看着白××与女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远去的身影,我们稍感有些失望地议论着这事离去……

  ——曹××老师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老师,很和善,听人说,曹老师解放前在北平求学时曾与叶群是同学。曹老师教我们语文时,很像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对待自己少不更事的孩子。有一次她上语文课,点了一位女生朗读一段课文。一开始这位女生读得还好,只是声音细小了些。曹老师也没说什么,在我们座位间的走道上一边巡查一边听女生读课文。女生读着读着忽然停住了,半晌没有声音,曹老师和我们都有些诧异,便朝那位女生看去,只见那位女生站在课桌前,看着课文,有些忸怩,一副害羞状。我们再看课文,原来是课文此处出现了“屁股”两个字,那位女生便觉得张不开口,读不下去了。曹老师走到这位女生身旁,开导了一番,但没有起到作用,女生半晌还是不肯读,曹老师只好作罢。后来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大致反映的也是我们读高中时期的那个年代的事,那个时候的很多女生还就真是这么样的“封建”——哪怕与男孩子谈恋爱了,牵手时中间还要隔着一根小树棍或者手绢。

  ——沈泉汀老师是我们(三)班最早的班主任,他与黄士达老师一样,也是上海人,戴一副经典造型老式眼镜,头发不怎么讲究,经常是带着晚上睡觉后枕头压成的“发型”来到教室给我们讲课。沈老师教我们数学、几何课。有一次沈老师来讲“几何”课时,没有带教学用的“圆规”,到了需要画圆时,沈老师在黑板的一侧沉静了一会儿,然后扬起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的确画得十分圆,差不多赶上用圆规画的圆了,同学们在座位上发出了“啧啧”惊叹。沈老师显然也很满意自己画的这个圆,他用中指向上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开始利用这个圆讲课。沈老师按照步骤一边讲授课的内容,一边用语言导引启发我们。我们便附和着沈老师的导引,他讲上句,我们便集体说出他想要的下句,师生一唱一和,课堂互动十分和谐,讲到了兴头上,沈老师兴奋地有些控制不住他的语调了。有一个结果可以从沈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某个图中推导得出,当我们集体附和说出了沈老师想要的结果,沈老师极其满意高兴,他快速转身指着黑板上的那一个图,嘴中念着“从图↗……”,但“图”字语调一直向上扬,下不来了。沈老师自己也觉得“图”字后面的语言难以组合表达,便将声调猛然降下来,改为“从图↘(二)中可以看出……”,这一“扬”一“抑”、一“顿”一“挫”的语调,颇有点像英语中人们见面问候时的“升调”与“降调”——“How do you do?”“How do you do.”自然形成了某种喜剧的效果,虽然课堂上大家顾及沈老师的威望、面子没有哄堂大笑,但内心里却是笑开了花。下了课以后,还有不少同学模拟沈老师的声调“从图↗……”“从图↘……”引大家开心笑了很久,教室里充满了快活地气氛。


有才子曰:1970年代——我的高中学习生活忆旧(19)

主页 栏目 发现 阅读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