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
今天,我们来到纽约市的曼哈顿。
曼哈顿是纽约最繁华的地方,公路两旁是林立的高楼。来到这里,我们才找到好莱坞电影里的感觉。对我们来说,这才是美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建筑,我既不会说“高耸”也不会说“豪华”,因为两者都不够贴切,我会说“咄咄逼人”。
这里的楼房们真有一种咄咄逼人的味道。它们一个比一个高,全都带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强势感。整个曼哈顿都是这样,它不用靠高耸的楼房来显示自己的气场,因为它由内向外透露着一种不可一世的霸气。那是一种充满实力、无需别人评判的霸气—要是没有强本的经济实力,何来的霸气?如何在世界上称霸,如何器张得起来?同行的朋友说,整个美国的钱都在这里。或许真是这样。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央商务区所在地,甚至被形容为整个美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它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为集中的地区,汇集了世界五百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还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毋庸置疑;这里的楼房绝对是全世界最昂贵的。
以这样的格局来看,这里只能是大企业打拼的地盘,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在这里生存,因为对手太强大了。在这里,只有兼具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企业公司,才可能具备竞争的实力。如果把金融比作上大学,那么在这里获得一席之地,就等于考上了世界上最好的金融大学。你可想而知,在这里生存有多难,所以,换一个角度来说,能在这里生存下去,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综合实力。是的,我说的是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因为单凭经济实力,你仍然不能在这里活得很好。这里不但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府都在这里,百老汇大道、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艺术殿堂也在这里。所以,这里拼的是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就像我们此行对美国的了解一样,它不仅仅是经济上非常强大,也不仅仅是受到一些资本家的控制,美国绝不是一种元素就可以造就的国度,而是所有元素融合于一体后的产物。它的包容和接纳,绝非仅仅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就可以达到的。曼哈顿同样如此。
在百老汇大道上,我们看到了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华尔街。虽然华尔街的名声很大,但是从外相上看,它只是一条窄、很短的街道—它的长度仅有五十多米,远度仅有十一米,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七个街段。但是,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汇集了摩根家族、杜邦家族、洛克非勒家派等大财团开设的几十家银行以及保险、航运、铁路、交易所等各大公司的总部,据说有上百家,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至今,这里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所在,比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据说,有几十万人在这里工作。换句话说,这里为了十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堪称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一切辉煌都好像存在于另一个空间,我们眼前的它仅仅是组水泥钢筋的结合体。如果没有路牌的标识,我们很难想到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华尔街。街道两侧充满咄咄逼人的摩天大楼,走在街道中间,有一种被两山夹击的感觉。不知道在这里上班的人是什么感觉—对强者来说,这里可能是竞技的天堂,是实现价值的舞台,但是对弱者来说呢?我们在这条街道上,感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场,一种是压迫紧张、喘不过气的,一种则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雄心和活力。
看到一切的辉煌,我都会意识到一种变化,走在华尔街上同样如此。这里的辉煌能持续多久呢?2001年9月11日,华尔街附近的纽约金融区的世界贸易大厦遭到恐怖袭击,纽约交易所停止交易。那一刻,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几乎停摆。华尔街这个金融帝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类似的冲击,比如金融危机,实际上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这里的强大和繁华,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我们竟然看到了一个大教堂。那是圣三一教堂,圣公会纽约教区一座古老的堂区教堂。1696年,英国圣公会购买这块土地兴建新教堂,因为教堂原本的木质框架被雪灾压塌。我们眼前的教堂竣工于1846年5月1日基督升天节。当时,它是曼哈顿下城区最高的建筑。哥特式尖塔的最顶端立着一个镀金十字架,站在远在纽约港的船只上也可以看到。有人便说,这座尖塔是进入纽约港船只的欢迎塔。到了今天,它早已没了高度上的优势,但它所代表的神圣精神和神圣存在,却可以给这个喧哗繁忙的世界提供一片净土,让忙碌的人们拥有一个灵魂栖息之地。据我了解,曼哈顿是纽约最小的行政区,百老汇、帝国大厦、华尔街、时代广场等数不胜数的名迹都在这里,在这样的地方,这座古老的教堂能一直保留到今天,可见美国人对信仰的重视。也许,信仰在美国人心中已经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也只有达到这种地步的信仰,才能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延续至今,深入人民的生活。
虽然沿途经过的城市大多人口不多,甚至可以说地广人稀,但纽约市的人口很多,尤其是曼哈顿。这里集结了全世界各个领域的人才,尤其是金融业,人口密集也是难免的。不过,街上看不到很多人,据说人们都在“地下”—我们眼前的这些高楼下面都是空的,因为有地铁穿行而过。据统计,每天进入曼哈顿中央商务区的客流中,几乎有百分之六十三选择的交通工具都是地铁。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地铁,每天会有更多的车辆进入曼哈顿,交通堵塞和昂贵的停车费将令纽约市区无法居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地铁,纽约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有趣的是,中国人所说的纽约跟西方人所说的纽约不一样,前者指的是纽约市——New York City,后者却特指曼哈顿。从这个细节,你也可以看出曼哈顿的重要。
纽约地铁于1904年10月27日元式接入使用,至少一百多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地铁之一,拥有四百六干八座车站已投入使用,商业态管路线长达三百六十九公里,有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轨道建在地面空中。这次我们专门租了汽车代步,不方便——也不需要坐地铁,否则,我们真的很想到地下去,感受一下这列有着百年历典的地铁,也感受一下纽约人的日常生活。
突然,某个所在传来了很大的呐喊声,像是有些人在喊着某种口号。我们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是南美洲某个国家的领事馆。领事馆门口有五六个人正在抗议,看起来不像美国人:大概是南美人吧。他们人数不多,声音却那么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情绪非常激动。因为语言不通,我们听不懂他们在喊些什么。看样子,他们应该已经抗议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警察来阻止,真是奇怪。也许,这正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言论自由。
跟国内的很多大城市一样,曼哈顿也布满了广告,其中有很多都是大幅的楼面广告。大牌云集,灯火璀璨,强烈地刺激着人类的购物欲,怪不得中国有很多土豪一到这里就挥金如土。曾经有一项调查指出,美国很多奢侈品牌针对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成功人土,因为,国外真正的有钱人大多是靠自己奋斗的,他们年轻时开始奋斗,事业有成时大多已人过中年了。但中国有很多富二代,他们同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当然,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钱。于是,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定位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有很多奢侈品都出现了适合年轻人的设计,这部分商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就是中国人。
我觉得,使用奢侈品固然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但如果不是用自己赚来的钱购买,而是用父母的钱,就没有任何品味而言了,那是赤裸裸的浪费和堕落。
我们到了美国游客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建筑物看起来全都是写字楼,实际上地下有无数的商场。街上非常喧嚣,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估计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几个装扮成迪士尼角色的人迎面而来,想与我们合影,我们答应了,但合影之后他们却向我们要钱。这让我们非常不愉快,有一种被裹挟的感觉。想不到,在美国的曼哈顿竟然会发生这种事。这个小插曲有一种为这个国家抹黑的感觉。我于是想起在巴丹吉林沙漠遇到的那个土匪式的司机,如果有些外国人像我们来到美国一样,抱着一种美好的感觉去了西部,却遇上那种打劫式的收费,他们会怎么想?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美国的印象,美国那么大,各种人都有,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杜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梅隆、卡内基。我们所说的美国的人文精神,只是美国文化所承载的一种优秀基因,它不能代表所有的美国人。相反,这些不那么美好的人和行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美国人。
—摘自《堂吉訶德在北美》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